个人信息泄露会导致_经常泄露个人信息的习惯

hacker|
204

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是否更容易泄漏?该如何避免?

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是否更容易泄漏,大数据的时代个人隐私是很难得到保护的。个人隐私如果被泄露出去那么就很容易影响自身的个人安全和财产安全。大数据时代尽量不要在公共场合填写自己的个人信息,特别是办卡的时候,尽量填写一些无关紧要的地址。在上网的时候,谨慎查看网站对于个人信息使用的条文,如果不同意的话是可以拒绝的。

大数据的时代搜集个人信息变多了。以前没有手机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途径可以收集个人信息。除了上班填写简历,上学填写个人信息外,没有什么渠道可以搜集个人信息。但是现在的 *** 时代变得非常复杂,连下载个软件登录都要填写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收集手机号码,生日,个人住址等信息。这些收集的信息有时候我们都是不在意的,顺手就填上了,但是填上的这些信息,不知道会不会让商家另有所图。

避免信息泄露少填个人信息。不要随便乱填个人信息,比如一些办会员卡之类的,不用留自己真正的名字,取个昵称就可以了。网上登录网站的收集个人信息的协议就认真看过,如果仅仅只是在网站使用,不会泄露出去那么就可以填,可以不填真实名字就不要填。社交网站上分享生活也要注意,尽量不要给陌生人权限看自己的生活。添加的好友要注意是不是认识的,以免有不法分子盗用你的个人信息。

避免信息泄露可以不要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特别是有小孩的家庭,尽量不要拍小孩的正脸发到网上,不要泄露小孩在读的幼儿园和班级信息。分享生活的时候一定不要带上自己经常在的地址。保护自己的同时也要保护家人的隐私安全。 *** 上的个人信息泄露真的太容易了,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让自己和家人的个人信息全部泄露出去。

个人信息泄露的原因是什么呢?

个人信息可以通过很多渠道泄露,比如运营商出售,营业网点出售,在网上注册账号时留下,或者在商场参加抽奖等等。甚至对方根本不知道你的信息,只是随便发的。

在利益的驱使下,这些个人信息有的是通信公司,有的是学校、组织、银行等等。哪里有你的信息,哪里就有可能通过不正当的渠道把你的个人信息卖给这些不法分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信业发展非常迅速。移动 *** 用户近5亿,固定 *** 用户3.5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用户数量最多的通信大国。然而,随着电信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借助现代通信技术和结算手段的犯罪活动日益猖獗。2007年以来,仅北京市就发生利用通讯工具实施诈骗案件2500余起,涉案总价值4900余万元。2007年,北京市利用通讯工具实施的诈骗犯罪主要有四类,分别是打 *** 、发短信、收话费、改号。冒充熟人打 *** 。嫌疑人主动给被害人打 *** ,让被害人根据听到的声音猜测他(她)是被害人的朋友或亲戚,经常说“我是谁?”。在取得被害人的信任后,嫌疑人以自己在途中发生意外或家人生病急需用钱为名,要求被害人向其指定账户汇款。从侵权人来看,大部分是企业管理者和公司员工。提示:骗子的号码是陌生的手机或小灵通号码,多为外地号码。骗子的常用语是我是谁?你听不到我说话吗?你猜怎么着?我刚想起来。我以为你忘了我。可疑点:你有口音,不主动表明身份,以意外或生病为借口要求你汇款。应对:让对方主动说明身份,认定是骗局,拒绝接受并拨打110。

不会有问题的。如果你的名字和身份证号被泄露,问题不大。但是要小心对方会再打来,所以你要小心。你不能再被他骗了!

之一,邪恶用利益诱惑你,你自己提供。第二,邪恶和腐败的人在那些势力中有机会接触到个人信息的人联系在一起获得它。其实这个我们都知道。比如生完孩子,我们可以用发夹、脚印、奶粉打个 *** ~买房后可以装修~个人信息可以卖钱,经济利益驱动。所以,有些人以利忘义~

你好,1。打开360安全卫士,在菜单栏找到“完整功能”。2.找到“计算机安全”,找到左边的“欺诈查询”。3.在框中输入可疑的 *** 号码。4.如果显示运营商的 *** 号码,则是正常的。如果显示未知,则接线员的描述是诈骗 *** 号码。

如何预防个人信息泄露?

1、不要随便填写各种各样的调查问卷。现在在街上、校园、网上都会遇到各种问卷调查,那么此时一定要注意防范,不要轻易填写个人信息。

2、不要贪小便宜。对于一些留下联系方式或者注册某个APP就能得到一些精美的小礼品的活动,千万要注意,因为你的个人信息大部分就是这样泄露的。

3、不要随便扔快递单据。快递单那里会写上你的收货地址、姓名和联系方式,如果随便丢弃,就相当于自己主动泄露个人信息。

4、不要随意丢弃车票和机票。现在的飞机票和火车票都实行了实名制,上面有自己的身份证等信息,随意丢弃会导致信息泄露。

5、及时删除在打印店打印的资料。在打印店打印,很多人喜欢将U盘的文件拷到电脑上,打印之后又忘记删除,特别是一些简历等含有个人信息的资料。

6、 *** 上的个人信息也需要进行保护。

个人信息泄露八大途径及防范措施:

1、淘汰的旧手机

要谨慎处理自己更换下来的手机。现在手机升级换代速度快,有的人喜欢赶时尚,频繁更换手机,而对载有大量个人信息的旧手机大都采用一删了之的办法处理后,即拿到二手市场变卖,也有的随意送人。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每年都有上亿部手机被淘汰,二手手机成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

有些收购二手手机的商贩,利用这一漏洞“倒卖”个人信息,他们只要利用简单的工具,就能轻而易举地恢复手机里的数据,然后再以几毛钱一条的价格打包出售机主的手机号、通讯录、支付宝账号等信息。这些信息一旦流向市场,个人的财产和人身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警方提醒

在处理旧手机时,首先要将手机存储卡的数据拷贝备份后直接物理销毁。然后是处理手机本机存储的信息,这个可通过反复装满并删除内存、用第三方刷机工具进行一键刷机等 *** 彻底清除个人信息,从根源上避免个人隐私泄露。总之,旧手机不能随意扔弃,也不能未经处理个人信息就出售或者送人。

2、社交媒体软件

许多人在使用社交媒体软件时不注意保护隐私,随意添加不熟悉的好友,有的在聊天时不自觉地说出自己的姓名、职务、工作单位等信息。也有的将上述内容在 *** 、微信中进行标注。

还有一些人经常在朋友圈晒自己的火车票、登机牌、出游地、美食,无意中泄露了个人信息。

另外,有的家长在网上发布孩子的图片或文字记录,泄露了孩子的相貌和姓名,而不法分子会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诈骗、绑架等。

警方提醒

首先要将加好友的方式设置成验证模式,在 *** 、微信等社交软件中采用昵称加自己为好友的,一定要询问对方的真实姓名,拒绝添加不明身份的好友。

其次是尽量不在 *** 、微信朋友圈等社交软件中,通过视频、照片、文字等形式暴露自己的家庭住址、单位地址、子女情况等信息。

第三,不拉自己的好友进入陌生群,朋友拉自己进入陌生群时也不要参加。在与陌生人聊天时,要特别注意不要轻易说出个人的信息。

3、快递单和包裹皮

*** 的繁荣催生了快递业的飞速发展,但很多人在发快递时,忽视对单据妥善保管,而这张小小的快递单上,至少包含了收件人的姓名、地址、联系 *** 三项重要的个人信息。在网上购物时,小件物品商家大都采用塑料袋包装后,由快递公司打印粘贴收件人信息的胶贴,当购买人收到快递拆开包裹后,将包裹封皮也随意扔掉,而封皮的粘贴上就存有大量的个人信息,比如姓名、家庭地址、 *** ,有的快递包裹还标注了购买物品的种类、购买时间,以及购买于哪个网物网站等内容。

论述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

的确,个人信息遭泄露后的危害极大,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垃圾短信源源不断:这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无怪乎央视连续两个在3.15晚会上将垃圾短信进行曝光。最新听说的是,利用小区短信,可以基站作为发送中心,向基站覆盖区域内的移动用户发送短信,这一发短信系统每十分钟可以发送1.5万条。

二.骚扰 *** 接二连三:本来只有朋友、同学或亲戚知道的 *** ,会经常被陌生人打过来,有推销保险的,有推销装修的,有推销婴儿用品的。你不找他们,他们就自动找上门。你可能还在纳闷他们怎么知道你的 *** 之时,孰不知你的信息早被卖过多少回了。

三.垃圾邮件铺天盖地:个人信息被泄露后,你的电子邮箱可以每天都会收到十几封垃圾邮件,也是以推销为主,而且还是些乱七八糟且没有创意的广告。所以许多用户每天打开邮箱的之一件事就是删除垃圾邮件,多羡慕国外对垃圾邮件的重判,一封就罚一百多美元。

四.冒名办卡透支欠款:有人通过买来你的个人信息,办个你的身份证,在网上骗取银行的信用,从银行办理出各种各样的信用卡,恶意透支消费,然后银行可能直接将欠费的催款单寄给了身份证的主人,你说可恶不可恶,别人冒你的名花的钱,还要你来还上。

五.案件事故从天而降:不法分子可能利用你的个人信息办个什么身份,干些坏事,如果犯了什么案或发生什么事故,公安机关或交通管理部门可能会依据身份信息找到你的头上,你可能还觉得这是哪跟哪啊?可是,这些案件事故的烦心事就来了,就算查清楚也会把你搞得精疲力竭。

六.不法公司前来诈骗:最可恶的是不法公司到你的门头上来诈骗你。因为他们知道了你的个人信息,编出来些耸人听闻的消息,甚至对你的哪个朋友、同学或亲戚知根知底,还能报出姓名与单位,在你心神不宁之时,可以做出错误判断,在慌乱中上了骗子的当。

七.冒充公安要求转帐:这就是胆大妄为的不法分子,敢于冒充公安局的名义,报出你的个人信息,然后说最近经常发生诈骗案件,提醒你某个帐户不安全,要你转帐,还告诉你一个公安的咨询 *** ,你一打那个 *** 还会得到确认,然后你信以为真,转帐了。虽然上当人不多,但时有耳闻。

八.坑蒙拐骗乘虚而入:因为知道了你的个人信息,那些躲在暗处的人会费心心机地想法子坑你、蒙你、拐你、骗你。有道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稍不留神,可能就会落入坏人的圈套。因为,他们可能会冒充你的朋友、你的亲戚或你的同学,甚至以假乱真,有时的确得非常小心。

九.帐户钱款不翼而飞:有些人不敢在网上消费的更大障碍就是怕信息被泄露;还有些不法分子办一张的你的身份证,然后挂失你的银行帐户或信用卡帐户,然后重新补办你的卡,再设置个密码,如果你长时间不用卡,里面的钱款说不定已经不翼而飞了。

十.个人名誉无端受毁:个人信息被泄露后,出的任何事都牵连上你了。本来就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别人冒用你的名义所干的一切坏事都归到你的名下了,那怕最后费心周折得个清白,但再怎么说你的个人名誉还是受到了破坏,至少不会提高你的声誉。

个人信息遭泄露后危害非常大,以上所述并非危言耸听。 *** 公司、电信运营商、SP、房地产、物业管理公司、医疗机构等是最应该引起特别注意的单位。

对于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应该人人喊打,发现一起严肃处理一起,可以由 *** 要求在这些单位中建立“一把手负责制”问责制度,当然主要要看公安等主管部门是否有作为了。

对于老百姓,看好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要随意告诉别人,随时小心是必要的。

个人隐私如何被泄漏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消费者在享受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利好时,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盗用、贩卖事件时有发生,骚扰、诈骗 *** 和邮件仍然肆虐,成为全社会和广大消费者普遍担忧的问题。中消协于2018年7月17日至8月13日组织开展 “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问卷调查。调查采取在线 *** 调查方式,共计回收有效问卷5458份。

根据调查结果,个人信息泄露总体情况比较严重,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人数占比为85.2%,没有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人数占比为14.8%。

调查结果显示,当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后,约86.5%的受访者曾收到推销 *** 或短信的骚扰,约75.0%的受访者接到诈骗 *** ,约63.4%的受访者收到垃圾邮件,排名位居前三位。此外,部分受访者曾收到违法信息如非法链接等,更有甚者出现个人账户密码被盗的问题。

个人信息泄露表现方式

未经本人同意收集个人信息占62.2%

消费者对于个人信息泄露有两大关键担忧:被利用于从事诈骗窃取活动和贩卖或交换给第三方。调查显示,如果手机App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最担心的问题是被利用从事诈骗窃取活动,占70.5%。其次是贩卖或交换给第三方,约占52.4%,被推销广告骚扰占比约为37.7%,名誉受损约占6.6%。

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途径一是经营者未经本人同意收集个人信息,约占调查总样本的62.2%;二是经营者或不法分子故意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约占调查总样本的60.6%, *** 服务系统存有漏洞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占57.4%。还有不法分子通过木马病毒、钓鱼网站等手段盗取、骗取个人信息和经营者收集不必要的个人信息分别占34.4%和26.2%。

个人信息泄露担心出现的问题

个人信息泄露途径

三分之一受访者选择“自认倒霉”

个人信息泄露后,受访者会采取多种措施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包括向消费者协会和有关行政部门投诉等。值得关注的是,最终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选择“自认倒霉”。对此中消协表示,一方面可能是基于无力应对的选择,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应对无效后的接受现状。

从阅读习惯上看,选择“偶尔阅读”的受访者最多,占31.2%;总是阅读占18.1%,经常阅读占8.2%,有时阅读占16.4%,从不阅读占26.2%。从阅读程度上看,选择“大概阅读”的受访者最多,接近4成;能够认真阅读完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文字说明的受访者仅占26.7%。而“不授权就没法用”是受访者“从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用户只能被迫接受。

个人信息泄露后采取的措施

阅读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的习惯

阅读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的程度

从不阅读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隐私政策的原因

获取位置信息占到近9成

根据调查结果,读取位置信息权限和访问联系人权限是安装和使用手机APP时遇到情况最多的,分别占86.8%和62.3%。受访者被要求读取通话记录权限(47.5%)、读取短信记录权限(39.3%)、打开摄像头权限(39.3%)、话筒录音权限(24.6%)的比例也相对较高。

同时,也有近七成受访者认为手机App在自身功能不必要的情况下获取用户隐私权限。受访者认为推销广告是手机App采集个人信息的最主要原因,占77.0%。

调查结果显示,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意识淡薄和相关监管不到位是受访者认为手机App出现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比例分别为64.0%和57.3%。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手机App在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方面需要加强。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防止个人隐私泄露?

不要随意点开来路不明的 *** 链接或者网址同时不要将自己的个人信息随意填写,更好自己经常定期更换自己的密码不要所有的密码都是同一个。

0条大神的评论

发表评论